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日前,上海证券交易所一纸终止审核决定,宣告青岛海湾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主板IPO正式失败。这家由青岛市国资委控股的化工巨头,在苦等19个月未回复交易所问询后,最终与保荐机构中信证券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一场历时两年半的上市之旅黯然落幕。
2022年12月28日,海湾化学递交沪市主板上市申请并获得受理。按照原计划,公司将发行2.53亿股新股募集30亿元资金,投向环氧树脂、环氧氯丙烷等三大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然而公司上市之路布满荆棘。2023年2月28日正式递交招股书后仅9天,海湾化学即被证监会列入首发企业现场检查名单。2023年7月20日收到首轮问询函后,公司陷入长达19个月的沉默期,始终未披露问询回复。其间虽四次更新财务资料,却从未发布更新版招股书。
2024年5月13日,上交所一纸监管警示函揭开了IPO终止可能存在的深层原因,其中涉及两大违规行为:一是股权质押“假解除”:3家员工持股平台(合计持股20%)的5.67亿元出资款来自股权质押借款,且招股书宣称质押已解除,但实际是仅为应对IPO办理的“阶段性解除”,约定上市成功或终止后需重新质押;二是财务核算多处失准,涉及销售费用、主营业务成本、政府补助等多项会计科目。上交所在警示函中明确指出,上述违规已实质性影响对其是否符合发行上市条件的判断。
除了监管发现的问题外,海湾化学的业绩随行业周期也陷入剧烈波动。从2019年到2022上半年,公司的扣非净利润一路飙升,从4.25亿元最高增长至20.40亿元。但是从2022下半年起,随着主要产品价格回落,原材料成本高企,公司的盈利空间遭严重挤压。
更引发市场质疑的是其“清仓式分红”与巨额募资的鲜明对比:2019-2022上半年公司现金分红总额达30多亿元,其中2021年IPO前夕还分红15亿多元。而募资计划的30亿元中部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在注册制改革深化的背景下,即便是国资控股企业,财务规范性、信息披露质量和持续盈利能力仍是不可逾越的上市门槛。海湾化学的离场,使其30亿产业链延伸计划暂时搁浅。眼下,行业的发展情况如何,公司的业绩是否有所好转?面对监督问询为何迟迟没有回复?下一步公司是否还会择机再启动IPO之路,公司的新项目将会带来哪些新的增长点,是否会自筹资金继续推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联系海湾化学,但多次拨打公开电话,一直无法接通。
海湾化学作为化工行业的头部企业之一,其发展动向备受关注。此次IPO虽未成行,但也为公司审视自身、夯实基础提供了契机。期待海湾化学能够深刻反思并解决监管指出的问题,持续提升公司治理与内控水平,增强经营韧性与盈利能力。唯有如此,方能在未来市场机遇来临时,更稳健地迈向资本市场,实现长远发展目标。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