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州天衢新区的一项创新举措引发广泛关注:54名专业医生受聘为全区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健康副校长,全面到岗履职。(据:7月9日德州天衢新区微信公众平台)专业医生进校园这一做法并非简单的岗位增设,而是通过“专业匹配”与“权责清晰”的系统探索,有效破解了校园健康管理长期面临的专业力量不足、处置能力有限的难题。它标志着基层教育体系与医疗卫生资源的深度融合,为健康中国战略在校园落地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专业匹配”方面,天衢新区通过“区级统筹、就近选派”机制,从市妇幼保健院等机构遴选人才,覆盖儿童保健、疾病防控等核心领域。这确保了健康副校长“派得出、用得上、干得好”,如李萍医生在德开小学开设的“用眼疲劳缓解”“烧烫伤急救”课程,正是专业对接需求的具体体现。专业人才不再是临时支援,而是成为校园健康的稳定支柱,将被动应对转为主动预防。
权责清晰是另一大亮点。健康副校长被赋予明确职责,在德州天衢新区教体卫生事业发展部指导下,深度参与学校决策与管理。核心在于“四个一”工作制度,这套机制将专业干预嵌入日常:每月一次现场指导,监督近视防控、环境卫生;每季度一堂健康课,传授系统知识;每学期一次校务会,参与决策;每年梳理制度,完善规范。这“四根支柱”使健康副校长成为“健康守护者”,从传染病预警到心理健康识别,专业眼光转化为可持续实践。
更深层价值在于“跨界”协同。健康副校长来自医疗卫生系统,扎根教育体系,成为贯通“医教协同”的枢纽:他们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入校,参与教学计划制定,确保健康教育课程规范开设,并将科学标准引入环境评估。这重构了校园健康文化生态,使健康素养从“锦上添花”走向“核心支柱”,为青少年成长筑牢防线。
天衢新区的实践启示我们:校园健康防线不能仅靠增设校医或设备,而需制度创新打通教育与卫生系统壁垒。让专业人才以常态化方式赋能校园,形成稳定支持网络。这54名健康副校长,不仅是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更以专业精神和制度力量编织出密实的防护网。健康中国根基在基层,重点在青少年。此类注重实效的探索,值得各地借鉴推广——当专业力量深度融入教育,我们不仅守护今日的校园,更在积蓄民族未来的健康资本。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