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写作|会唱歌的泥土

新悦读 07-12 2674

文|李清

文友辛淑英给我寄来一只泥哨。我见过不同样的哨子,运动场上裁判的哨子尖锐嘹亮,小时候自己动手削制的竹哨带着青涩的竹香,但泥哨还是第一次见到。指尖轻触那粗粝的表面,仿佛触到了另一个世界的入口。

淑英的老家在聊城阳谷,以前我只知道那是武松打虎的地方,没想到当地还有这样的特色工艺品。我仔细端详面前的这只泥哨,约八九厘米长,有点像鼓着肚子的河豚鱼。整体是灰黄色,但有些地方偏红,像是夕阳给泥土烙下的吻痕,有些地方显出青灰色,仿佛藏着古老窑火的灰烬。据说它要用含铁量高的红胶土,经过揉制、脱水、制坯、塑形等多道工序才能最终制成。每一道工序,都像是泥土的一场修行。

“河豚鱼”的尾巴处,是供吹奏的扁口。肚子上有10个孔,大部分是圆形的,也有方形的,下边也有两个孔。我查了官网介绍,说泥哨的形状大小不等,有五六十种样式,多是动物造型,能吹奏出各种乐曲、戏曲,仿各种鸟叫。我好奇地试着吹了一下,声音很悦耳也很有特色。只是我不会吹奏乐曲,只能把它当个摆件,却也忍不住常常拿起,对着它轻轻呼气,仿佛这样就能离它的世界更近一些。

不要小看了泥哨,它来源于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埙(xūn),约有七千年的历史。它最初是先民模仿鸟兽叫声的狩猎工具,后来逐渐增加音孔,演化为能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乐书》说:“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春秋时代,以和为美曾是重要的音乐审美观,“埙篪相和”,是儒家“和为贵”哲学思想在音乐上的集中反映。埙的音色古朴醇厚,典雅高贵,是先贤所器重的乐器,《诗经》里曾多次提到它,半坡、河姆渡遗址均有出土。那些沉睡千年的埙,诉说着远古的故事,而泥哨,就是它们在现代的延续。

泥哨形状简单,哨身只有几个小孔,据说可运用单吐、双吐、花舌等技巧,吹出包括5个半音的12个平均律的曲子。曾几何时,阳谷县的泥哨创制人到北京卖泥哨,在大街上吹出豫剧《小放牛》、京剧《四郎探母》选段等戏曲,吸引了大量游客,3000个泥哨十天就卖光。这个小乐器震动了音乐界,被命名为“阳谷哨”。那热闹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泥哨的乐声穿透时光,依然清脆悦耳。

淑英告诉我,这泥哨是她父亲做的。原来,他的父亲辛福春是阳谷泥哨的传人,几十年来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让阳谷泥哨不但音质更美,还能在其上雕刻和彩绘各种图案,成为玲珑的工艺收藏品。当地凡愿学习泥哨者,他都毫无保留地免费传授技艺,直到学会为止。他就像一位执着的守护者,用一生的时光守护着泥哨这门古老的技艺。

古老的泥哨,可以说是最朴素的乐器。贵州黔东南也有泥哨,与山东阳谷哨异曲同工,也都造型妙趣横生,诉说着传承与匠心,并能吹出各种美妙的乐曲。一只只泥哨吹起来,恍若整个大地的生灵在欢鸣,共同演奏一场盛大的音乐会。

淑英又告诉我,她的父亲已在三年多前去世。我特地到网上找了辛福春老先生的报道,看到有张照片上,年约八旬的他双手拿着一只泥哨放在嘴边吹着,神情专注而陶醉,气度雍容。我听不到照片上老先生吹奏的声音,但我想,只要我们的心灵还连着大地,泥土永远都能唱出动听的歌。那些散落在时光里的音符,终会被人拾起,重新谱写出新的乐章。 

责任编辑:徐静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