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子慧 栾海明
“在这个大家庭里,我感受到了希望。”2025年7月,山东省生建八三医院自愿戒治康复中心的“家属课堂”上,五名曾深陷成瘾沼泽的康复人员站在台上,分享着从笑气、成瘾性药物依赖中挣脱的蜕变历程。台下,家属们泪光闪烁;一旁,康复中心全体工作人员默默伫立,守护着这用专业和温情浇灌出的希望时刻。
启动运行仅三个月,这里已累积收治30余名自愿戒治康复人员,多为20岁左右的青少年,最小的仅15岁,他们中,有的是滥用愈美片、普瑞巴林的“药瘾少年”,有的是深陷笑气、丁烷的“气球一族”。一支由医护、教育、心理、康复训练师组成的团队,正以科学与人性的双重力量,为这些迷途者铺就重返生活的路。
科学筑基:打造规范专业的戒治体系
自运行以来,康复中心突破传统模式,构建起更贴合自愿戒治特点的“1134”工作体系——以规范化管理为根基,以医疗戒治为核心,以“三期三区”流转为路径,以四方面特色康复为保障。
“三期三区”模式清晰划分着符合自愿戒治的康复轨迹——生理康复期、身心疗愈期、健康培塑期。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治疗手段。
生理康复期是康复人员生理戒断反应最强烈的阶段。多名康复人员因吸食笑气导致下肢无力、不自主颤抖,无法独立完成站立、行走等基本动作。医疗团队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输液、针灸、高压氧等对症治疗。看着他们身体机能持续向好,稳稳走出每一步,既坚定了康复者的信心,也让工作人员感受到这份工作的价值。
“三期三区”流转模式下,身心疗愈期、健康培塑期的针对性治疗持续跟进,让戒治不止于戒断,更走向重塑。
温情管理:从强制到自愿的人性化转变
走廊里的自动售货机,综合戒治区的影音室、健身房,处处体现着尊重;游戏治疗、团体辅导、兴趣课堂等青少年易于接受的方式,破解着他们的叛逆心理和认知偏差;一起包粽子、做香囊的细节,正慢慢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这正是康复中心以“自愿”为原则的人性化管理服务模式的生动注脚。与传统强制隔离戒毒所不同,这里的管理没有冰冷的约束,而是将理解与接纳融入日常。
康复人员小杨的转变,正是这份理解与接纳的生动见证。在解除离院期间他与家人发生争吵,情绪沮丧,有复吸倾向。中心负责人在联系小杨后发现情况不对,线上进行安抚的同时,深夜紧急驱车到百里外接小杨,将情绪激动的他劝回中心。车后座上,小杨蜷缩发抖,负责人一路轻声安抚,稳定其情绪,续签后的他在戒治日记中写到:“如果当时队长没去接我,我肯定又要陷入深渊无法挣脱了,真不敢想象我现在又会是什么样子……”。康复中心还主动与其家人联系,组织见面修复家庭关系,小杨的戒治信心因此愈发坚定。家属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感激,送来的锦旗和鲜花,便是对这份用心守护的充分认可。
家院联动:用心构建家庭情感的坚固防线
7月22日的首期“家属课堂”上,康复中心工作人员通过专业讲解,让家属们直观认识到了笑气的危害——不仅会对大脑和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还可能引发昏迷、窒息、瘫痪、甚至导致性侵、自伤自残、交通肇事肇祸等次生恶性案件。
在与康复人员的朝夕相处中,团队发现,这些青少年大多数来自单亲或重组家庭,家庭教育存在偏差:要么过度溺爱,要么管理教育简单粗暴。通过课堂引导与持续沟通,家属们渐渐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意识到自己在与孩子沟通中存在的不足。康复中心工作人员用心用情去全力帮助每一名康复人员,这不仅是在挽救个体,更是在拯救一个个濒临破碎的家庭。
康复人员家属张某送来三面锦旗和一封感谢信,其中一面绣着“严管善待塑新生,春风不让一木朽”的字迹格外醒目。他紧紧握住中心负责人的手说,语气里满是感慨:“过去只会一味地责备,现在才知道了怎么和孩子好好沟通。”家属的这份认可与自身转变,不仅让康复人员的戒治信心愈发坚定,更让原生家庭与康复人员之间的裂痕渐渐弥合,达成了深层次的和解。
团队力量:老中青三代的赓续接力
康复中心的有序运转,始终涌动着老中青三代工作人员接力拼搏的涌动。
五十多岁的老同志是团队里的“活字典”,三十余年戒治工作生涯,不仅见证了场所的变迁,也攒下来不少应对复杂情况的“锦囊”。年轻同事遇到棘手难题,他总能从几十年的案例里翻出灵感,那些带着老智慧的“土办法”,却总能破解“新问题”。在他的带动下,团队形成了“传帮带”的优良传统,老一辈的责任与担当与年轻一代的专业素养,两者相融,让每份努力更有价值与分量。
中年骨干是团队的中流砥柱,既延续着前辈的严谨,又有着对这份事业的“热辣滚烫”。他们常常连夜驱车,只为第一时间将康复者接回中心,用行动诠释“不放弃一个”的承诺。
而年轻队员们则像一缕清风,以敏锐的观察捕捉着康复人员的心思,用创新的方式打开他们紧闭的心墙。他们是观察者,更是陪伴者,更是康复人员愿意倾诉的“同龄人朋友”。
康复中心作为非列管成瘾性物质戒治康复的先锋部队,更是社会综合治理大局中的重要一环。它用专业的治疗与温暖的关怀,为深陷成瘾沼泽的人们悄然卸下沉重的枷锁。那些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带着重新校准的脚步,正一步步把日子过成原本该有的模样,这便是对“重生”最有力的诠释。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