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潮起万象新!临沂锚定省域副中心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6:52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宗兆洋 李其峰

一纸文件,激荡起发展的千层浪。

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推动有条件的省份培育发展省域副中心城市”。这一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正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新一轮发展机遇的激烈竞逐。

对山东临沂而言,这份“政策礼包”的到来恰逢其时,但这绝非偶然的幸运降临,而是其深厚发展积淀与独特城市禀赋共同铸就的必然结果。这座承载着红色记忆、坐拥千万人口的临沂,正以时不我待的劲头,将战略机遇转化为跨越发展的磅礴动能——街头车流织就活力图景,商城货栈连通南北东西,产业园区升腾创新热气,一幅“从大到强、由富到美”的画卷正在鲁南大地上徐徐铺展。

实力筑基:从“人口大市”到“经济强市”的硬核跨越

穿行于临沂街头,最直观的感受是“大”。作为山东面积最广、人口最多的市,临沂拥有超过1100万常住人口。但“大”只是表象,临沂早已跳出人口红利的浅层认知,用厚重的经济基底撑起经济强市的骨架。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6555亿元。难能可贵的是,这座革命老区城市的经济增速连续多年跑赢全省平均水平,韧性十足。

“现在客户来考察,开口常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临沂比想象中现代化多了’。”华星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一位经理的感慨颇具代表性。企业刚刚入选省级“专精特新”名单,产品已成功打入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在临沂,像华星机械这样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在少数,从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研发,到生物医药创新,多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正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而“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在和平年代已转化为政企民高效协同、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成为驱动经济腾飞的深层动力。

商贸与物流是这座城市的发展又一命脉。夜幕初垂,临沂商城依旧熙攘。来自天南地北的货车排成长队,静待将“临沂制造”发往每一处需要的角落。“我跑过那么多地方,就没见过哪个地级市有临沂这么大的场面,好多省会都比不了!”常年往返浙鲁的货运司机王师傅感叹。数字是这座城市作为“中国物流之都”的最佳注脚:市场交易额常年稳居6000亿级,物流总额突破万亿,一百余处专业批发市场、超10万个商铺与摊位,构筑起全国最大的市场集群。更令人瞩目的是其物流效能——临沂物流网络覆盖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成本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下午订货,明早就能到江苏客户手中。”文具批发商李老板说道,“这就是临沂速度。”

坚实的产业基础和高效的流通体系,为临沂的崛起奠定了物质基础。然而,这座城市的雄心远不止于此,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正在国家层面获得重新审视和认可。

战略定位:从“区域支点”到“副中心”的定位转变

临沂的雄心,早已写入顶层设计。

早在2023年在国务院批复的《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中,临沂就被明确定位为“区域副中心”,其在全国发展战略和山东经济版图中的支点作用,获得国家层面的认可。

“这不是偶然,而是长期积淀的必然。”临沂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临沂在战略层面的布局持续加码:启阳机场改扩建工程稳步推进,建成后年旅客吞吐量将跃升至500万人次,有效拓宽对外联通能力;建成旅游公路1400公里,齐鲁风情5号路、济青中线国际风情主题服务区获评六部委全国第二批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案例;微山岛环路旅游公路等4个项目获评国家首批精品旅游公路,数量全国第一。

商城国际化、数字化建设取得突破。现代物流城一期投运,1653家企业“乔迁新居”,物流总额突破万亿,成为重要里程碑。国际范愈发凸显:举办国际采购商大会,全年接待境外采购商3.1万人,2000余家企业赴中东、中亚、东南亚开展经贸对接。新建海外仓9处,跨境电商进出口预计280亿元、增长30%。

“临沂商城·中国大集”Chinamarket数字商贸综合服务平台、物流大数据平台建成投用,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沂链通”平台直连上海票交所,业务规模达100亿元。新增年交易额过亿元产业互联网平台5家,网络零售额预计820亿元。邮政快递业务量完成24亿件,成为北方第3城。临沂入选全国物流数据开放试点,为全省唯一。

这些前瞻性投入正逐步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目前,临沂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突破3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四百万,跻身全国前列。公共服务能力同步提升:6家三甲医院提供优质医疗保障,近20万高等教育在校生为城市注入创新活力,民生支出持续占财政总支出80%以上……这一切,正持续强化临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力与辐射力。

战略区位的“天时地利”与超前布局的“人和”因素相结合,让临沂的副中心之路水到渠成。在此基础上,这座城市正致力于完成一场从体量优势到质量优势的关键蜕变。

迈向新征程: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引领”的质变升华

面对“省域副中心”这一新机遇,临沂正以创新为引擎,全力推进由“大”转“强”的质变。在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座千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正在加速成形,除了华星工程机械,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在此集聚。“我们不再满足于产业链中游的‘代工’,而是要向核心技术、自有品牌的上游攀升。”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的话,道出了临沂产业转型的决心。

创新驱动的成效已然显现:截至目前,临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创新成果正加速转化为发展动能。未来五年,临沂更锚定“4个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目标,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连年增长,为高质量发展装上“新引擎”。

这样的转型浪潮背后,离不开临沂强大的民营经济生态所提供的澎湃动力。十万多个商户摊位背后是无数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形成了“百姓经济”的磅礴力量。这些在完全市场竞争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企业家,敢闯敢试、务实肯干,构成了城市最深厚的内生发展动力和最牢固的经济基底。正是这种“自下而上”的草根创新精神,为临沂的产业升级提供了最广泛的微观基础。

这种“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良性互动模式,有效地将历史、地理和民间的潜在优势,系统性地转化为了现实的发展优势。基于这些优势,临沂的未来图景愈发清晰。“省域副中心,关键在‘副’更在‘中心’——既要自身强,更要带动周边一起强。”作为鲁南经济圈的核心城市,临沂正主动构建协同发展机制:在基础设施上,推动与枣庄、济宁等城市的互联互通;在产业上,开展产业链协作配套,让“临沂制造”与周边“产业集群”形成互补;在生态上,携手共保沂河、沭河生态廊道——一系列举措,正推动临沂从“区域增长极”向“全域引领者”转变。

从革命老区到区域副中心,再到省域副中心,临沂的每一次跨越都非偶然。其背后,是历史文化积淀提供的精神动力,地理区位赋予的战略价值,草根经济孕育的内生活力,以及政府长期秉持的治理智慧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今,国家战略的明确,正是对这座早已在路上、并做好了充分准备的城市的最佳认可。当所有这些要素汇聚在一起,这座千万人口量级的城市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便成了一种历史的必然。

责任编辑:李其峰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